close

美國Andrew Tribute研究指出,全球電子書銷量為每月約40萬本,估計2010年數位出版與紙本產量將平分秋色;而2020年以後,數位出版市場將占65%強。此外,依據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資料顯示,目前臺灣的電子書市場仍屬於萌芽階段,有少量的電子雜誌與電子書產出,但因消費市場尚未養成,所以並無大量電子書市場。

當筆者看到上述訊息時,開始對於臺灣電子書市場感到憂心,因為當電子書的消費市場養成時,也代表出版業者的自由市場競爭力已經被消費者牽著鼻子走,而這對出版業來說,將會是一個嚴厲的冬天。筆者曾在香港聽聞香港學者在述說大陸一知名的電子書平臺供應商的故事時,對於平臺商罔顧知識無價,以每本港幣兩元賣給圖書館時,心中相當感傷;加上當這些學者表示,平臺內的電子書都是沒有價值無用書時,筆者更為這些出版社抱不平。

面對網路無情且無遠弗界的未來虛擬市場,並非單純邁開大步朝數位化前進即可,也並非花大錢努力防堵可能的盜版與下載,因為當出版社開始致力於電子書平臺或系統或版權管理時,卻已經忽略出版的真正精神─出版高品質內容的好書。可是,出版業界下一步如何面對數位化呢?

其實很簡單,如果出版業者可以瞭解分工的好處,讓平臺商協助徵集與版權保護、讓網路書店協助網路銷售紙本、讓隨選列印商協助P.O.D,而讓自己致力於出版好書,共同把數位出版版圖做大,讓電子書市場共用於不同的業者,那麼數位出版的遊戲規則才會是出版業者所制定,而非自由競爭的消費市場。

不過,筆者認為,以目前臺灣的數字出版市場來說,若僅做到分工,對於電子書市場利基並不大,因臺灣本身的紙本定價本來就不如西文紙本書高,甚至僅為西文書紙本書定價的1/10。這種情形,嚴重影響臺灣電子書的發展,理由有二:一為當紙本書轉製成為電子書時,一方面需要許多轉製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許多圖書館購買者的行政與人力成本;就算將紙本書乘以電子書應有的倍數,出版社仍無法去打平轉制與行銷成本。二為當出版社把書賣到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時,所面臨的是該地區或者該校的一般消費客戶降低,因為電子書無遠弗界的特性,大大降低紙本的銷售,影響出版社的收入。

所以,筆者在此呼籲兩點,認為臺灣出版社若能共同推廣這兩點概念,對於臺灣電子書市場將會長足發展。一為呼籲出版社應為自己版權之電子書定立出公播版價格,提高電子書售價,保護出版業者的基本收入;另一為界定電子書新書的年限,除非出版社同意或者提高電子書倍數售價,否則儘量不以出版當年新書為原則,前一年的紙本書,即為當年的電子新書。

數位出版的發展,應朝向多元分工市場;電子書市場版圖的擴大,有待於公播版與新書年限界定。臺灣電子書市場應該由出版業者共同來打造,讓平臺邀請內容廠商一同努力,雨露均沾。
 
北京‧鴻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臺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陳建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riti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