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左而右依序為: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王保進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黃慕萱

    關於華文目前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之現況與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王保進認為,引文資料庫建置之目的對研究者來說,除能了解各研究領域發展的趨勢與現況外,亦能作為投稿的依據與資料檢索的工具,並能檢視自我的研究表現。就期刊出版單位而言,引文資料庫可做為期刊自我評鑑的參考工具與各種經費申請的標竿;對採購單位而論,能做為選購期刊之參考;同時亦有評鑑機構的功能,如做為評鑑國家、期刊機構、學術機構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表現等。

    綜觀國內之引文資料庫,目前國內TSSCI功能受限,且涵蓋面不夠完整。許多國際期刊引文資料庫(如:SCI、SSCI),皆無政府機關介入主導。國內政府單位(如:國科會)應建立期刊評鑑標準,並輔導業界開發系統,才能符合政府扶植文創產業的精神。王教授認為,國內期刊發展迄今,似乎已造成學術期刊不正常的發展,許多進入TSSCI的期刊,其投稿篇數多,但被退件的情況也多。國內在人文與社會的學術圈,更是缺乏一套有共識的學術評鑑標準。因此,國內若建立人文社會引文資料庫(如:ACI),則可從中凝聚共識,各學門亦可訂定接受的研究表現指標,唯有完整的引文資料庫,才能健全學術期刊的蓬勃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黃慕萱則認為期刊評鑑的目的在於區分不同期刊的品質,強調同儕互評,然而排名較佳的期刊易受到重視,進而吸引較多學者投稿,同時當文章發表於較高品質的期刊中,也會帶來較高的被引用率。而引文為較客觀的期刊評鑑方式,但仍有其問題存在,舉凡某一學者講了某句話,大量被多人引用,則該位學者則變成引用次數最高。若從外觀評鑑來看,例如:評斷有無英文摘要、有無關鍵字、引文是否合乎規範,此種評鑑方式則在品質上則無法兼顧,因此仍須有同儕審查(peer review)。目前國內常將期刊評鑑後品質較佳的期刊,用來作為教授升等、國科會計畫審查與大學評鑑之標準。然而書目計量分析若採用量化研究與質化的同儕評鑑相較之下較為客觀,其好處在於在大量的數據下,少數人的偏見會被稀釋,意即數量龐大可降低部分個人在引用動機上的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riti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